大卫·科普的人工智能音乐和小说创作实验

人工智能是否能获得创造力?大卫·科普(David Cope)持肯定的态度。“我将创造力定义为两种想法的连接,这种连接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却有很好的效果。我认为这对计算机来说是件相当简单的事情。”他说。他的观点包含了他多年在音乐和小说上的智能创作实践。

20 世纪 80 年代,在担任音乐教授的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大卫·科普与他的团队创建了一个音乐智能实验(Emi)。他创作音乐,然后由团队成员将其转换成代码,供 Emi 分析。经过长时间的“消化”,Emi 能生成用代码编写的全新作品,工作人员再将其转换为五线谱。Emi 不仅可以回应科普的音乐,还可以由巴赫、莫扎特等人的古典音乐,演绎出一种符合他们音乐风格的作品。

随后的 Emily Howell 项目根据玛格丽特·波登(Margaret Boden)在她的《创造性思维:神话与机制》一书中概述的创造力类型来模拟音乐创造力。科普后期的所有原创作品都是根据他早期作品的输入与计算机合作编写的。自 Emily Howell 之后,他寻求将作曲家的创造力和计算机算法之间的协同作用,作为他的主要创作方向,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除了作曲,大卫·科普还尝试用 AI 算法创作小说。在经过了十多年的摸索之后,他借助 AI 用半年时间写出了 10 余万字的小说,都是些短篇。它们是 AI 消化数千部经典作品后的成果——像他的智能音乐一样,都是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篇章。另外,他还创建了一个名为 Alena 的程序,生成了 26 幅图片。

相比智能音乐实验,科普的 AI 小说和制图尝试要逊色一些,但它们都是对人工智能创造力的探索和证明。“科普的工作可能是第一个为更广泛的学者群体带来近年来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热烈讨论的一系列问题的工作。这是一项原创而重要的事业,值得拥有所有分享这种兴趣的人的关注。“美国音乐学会期刊曾这样评价说。

科普将他的实践和思考都写在他的书中,《虚拟音乐-音乐风格的计算机综合》和《音乐创造力的计算机模型》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部。前者专注于智能计算机音乐创作实验,在其中,他和一群杰出的专家讨论了该计划的许多问题,包括人工智能、音乐认知和美学。后者对音乐中算法创造力的考察提供了一系列模型,这些模型展示了音乐创作的选定方面,然后呈现了一个整合这些方面并创造性地创作音乐的过程。

另一部书《生成艺术》也不得不提,它探索了人工生命从自然亲缘关系中的出现,并展示了 Alena 生成的图片。在书的前言中,科普写道:“用于产生它的复杂系统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数字领域的自组织行为,就像我们在生物领域中经历的生活一样;开始简单,然后在数十亿代的发展中进化。”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对起始条件的连接能力和常常超越人类思维的输出结果让大卫·科普着迷。在投身智能创作实验之前,他已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计算机使他看到了工具的新的可能性。怀特海说,创造即融合。他的实验是对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以及音乐、文学、艺术、哲学的融合;在他看来,AI 的创造力正是基于其非凡并不断进化的融合能力。

【数字叙事 维此】

有问题和想法?与数字诗人讨论、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意见。

赞赏
本文系数字叙事原创(编译)内容,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商业目的,非商业转载须注明来源并加回链。

3 评论

订阅

受欢迎的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