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作为编程者为艺术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艺术家作为编程者为艺术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计算将使艺术走向何处?《编程:艺术中的规则、代码和设计,1965-2018》展览通过回顾编程在现代和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演变历程,试图给我们答案。该展览由数字艺术策展人克里斯蒂安·保罗(Christiane Paul)策划,于 2018 年 9 月 28 日至 2019 年 4 月 14 日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

《编程》中的作品都是使用指令、规则和代码创作的,它们均涉及到编程在创作中的使用。展览汇集了两方面的艺术探索:第一部分将程序作为指令、规则和算法进行考察,重点关注概念艺术实践,并将其重点放在作为艺术背后驱动力的理念上;第二部分是使用指令和算法来操纵电视节目、装置和信号或图像序列。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和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等艺术家使用规则和指令来指导他们的创作实践,他们认为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作品本身一样重要。这一观念如今已经渗透到当代艺术实践中。《编程》将这种张力追溯至其当代文字的体现:计算机程序创作的作品,其结果和背后的编码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是艺术作品。

从早期的数字作品,到生成艺术,再到各种媒介的数字艺术,程序化的作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早期的概念绘画逐步让位于 Steina 的多频道视频装置、Nam June Paik 的电视雕塑和 Mendi Obadike 的“色彩互动”。自科里·阿肯格尔(Cory Arcangel)对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的操控,新一代艺术家开始用根植于他们生活的数字媒介创作艺术。对新媒介的争先恐后的利用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助推了计算艺术对媒介本身的反省和表现。

随着 VR、AR 的兴起,计算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塔米科·蒂尔(Tamiko Thiel)的《Unexpected Growth》是《编程》中的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是一个 AR 体验,让游客使用应用程序和他们的移动设备,以数字叠加来将想象世界带入物理现实。它设想了一个随人们的观察而变化的世界:水中的珊瑚会因受到观看的刺激而生长,而一旦观察者超过一定的数量珊瑚便会枯死,并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创作工具的智能化一直是计算艺术探索的一个方向,而对抗生成网络的诞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上的应用。琳恩·赫什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伊恩·程(Ian Cheng)、珍娜·苏特拉(Jenna Sutela)、希朵·史戴尔(hito steyerl)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们都试图通过创建智能工具来突破人类艺术创作的边界,同时表现艺术创作的非人类智力形式。比如:伊恩·程在《信念球》(Ball of Beliefs)中,借鉴厄休拉·勒古恩的小说理论,来重新思考 AI 的叙事结构。珍娜·苏特拉在《奥格斯》(Orgs)中,融合 AI 和黏菌,展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作为创造者的智力形式。遗憾的是《编程》在这方面表现不多。

在世界日益被自动化系统所驱动的时代,艺术越来越自觉地回应技术变革,并“甘心”被技术所塑造。在《编程》中我们看到,艺术家作为编程者使得艺术的媒介和工具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并因此助推了艺术形式的日新月异。我们还看到,随着计算的智能化,工具将越来越有能力扮演辅助创作者的角色,这在增强人类艺术创作者的同时,使得艺术创作的智能形式本身也将越来越显著地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字叙事 泽诺】

有问题和想法?与数字诗人讨论、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意见。

赞赏
泽诺
泽诺
传播新媒体艺术,评介新艺术媒介
本文系数字叙事原创(编译)内容,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商业目的,非商业转载须注明来源并加回链。

订阅

受欢迎的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