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神一样创造,对科学狂人一直是莫大的诱惑。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创造力研究员西蒙·科尔顿(Simon Colton)博士便是受到这一诱惑的人之一。2001 年,他开始思考:计算机程序能否像人类艺术家那样创作艺术?5 年后,他制作了一个名为“绘画傻瓜”(The Painting Fool)的程序,希望将他训练成一个非人类智能的艺术家。
科尔顿努力的成果很令他欣喜:绘画傻瓜能以多种方式生成艺术作品。最简单的方式是根据用户定义的输入绘制图像。此外,还能根据主题的情绪描绘出不同风格的肖像。它创作了许多作品,科尔顿甚至为它举办了几次展览,还创建了在线画廊。因为出自人工智能,这些作品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计算系统中创造力与创造力感知》论文中,科尔顿说,如果软件要被认真地视为具有创造性,那么它需要表现出真正被称为技巧、欣赏和富有想象力的行为。他认为,如果软件没有技能,它将无法创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它不了解它正在做什么或者别人的工作,它就永远不会理解它的工作价值; 如果它没有想象力,它永远不会超越其程序员的化身身份。
绘画傻瓜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创建和成长的。它的创作基于对物理绘画过程的模拟,能运用铅笔、油彩等多种风格和技巧。作为一种生成软件,它通过“摄食”和“消化”材料来创作作品。它可以“阅读”博客、谷歌图像搜索和其他互联网资料,即兴创作一幅新闻故事绘画。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图形学生成技术在画面构建上的应用,使得它能够制作具有重复元素的场景和抽象艺术作品,甚至能生成虚拟的 3D 对象。
绘画傻瓜的出色之处,在于它能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材料进行融合。它能基于情感建模软件提供的图像,并根据表达的情感选择其艺术材料、调色板和抽象级别,绘制肖像和场景。因此它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情感因素,有的甚至显现了令人惊讶的想象力。
不过,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相比,绘画傻瓜的艺术仍是幼稚的。但这只是开始。事实上,它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它的进化已经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必将不断成长。正如它自己所言:“我的未来看起来很不错,西蒙……会让我变得越来越聪明。”
西蒙·科尔顿的目标是,通过绘画傻瓜的实验,让软件本身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创意艺术家。“我意识到绘画傻瓜是一种非常好的机制,用于测试各种理论,例如软件具有创造性意味着什么。”他说。绘画傻瓜已经引发了 AI 在创意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迫使我们思考非人类智能中的情感和意向性,反思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智慧结构。【数字叙事 维此】
[…] 西蒙·科尔顿的目标是,通过绘画傻瓜的实验,让软件本身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创意艺术家。“我意识到绘画傻瓜是一种非常好的机制,用于测试各种理论,例如软件具有创造性意味着什么。”他说。绘画傻瓜已经引发了 AI 在创意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迫使我们思考非人类智能中的情感和意向性,反思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智慧结构。【转自数字叙事】 […]